□江德斌
  養老除了去專業養老機構,大多數老人都希望離家近點,最好就在自家小區。養老院開進小區,有人叫好有人反對。這不,重慶市某小區就開了一家托老所,入院老人及家屬雙手贊成,所在樓棟130家住戶卻有122家反對,部分業主甚至因此拒繳物管費。(據4月25日《重慶晚報》)
 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,老年人口占比例越來越大,養老也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,各方亦提出許多建議和方案,其中就包括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。應該說,從老年人的立場看,社區養老或居家養老是最適合的方式,這樣可以跟家人離得近,又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,心理不會產生過多的疏離感。對於老人的家人來講,也方便照顧和看望老人,且費用相對較低,又能減輕經濟負擔,可謂是一舉多得。
  只是,社區養老涉及小區居民的利益,諸如公共空間利用、小區環境衛生、安全防範措施等等各方面均需考慮周到,否則就容易引起居民的不滿和抵制。此次媒體所曝光的“社區托老所”遭遇業主集體反對事件,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從錶面上看是業主缺乏寬容心態,對這種新的養老模式接受力不夠,但背後則凸顯社區養老缺乏規範,以及政府投入資源太少,對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亦不足,才使得雙方難以快速融合。
  其實,“社區托老所”與業主之間的摩擦,大多是因為細節上的問題,只要溝通得當,完善細節,就能逐步取得業主的諒解和支持。畢竟每家都有老人,每個人都要面臨養老的問題,與其一味抵制,倒不如多些包容之心,以實際行動為緩解養老壓力做貢獻。當然,從整體來看,社區養老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場所問題,由於目前的小區很少有做事先規劃,導致社區養老場所選址受限,大多與居民擠在一起,確實容易誘發各種不便因素。
  因此,政府需要適時介入協調,幫助社區養老機構選址,儘量避開過於擁擠的住宅,選在場地較為開闊的地方。未來新建的小區和社區,則需要事先規劃好,單獨為社區養老機構預留場所,有備無患。同時,廣大居民也要轉換思維,逐漸接受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的現實意義,給它們一個發展成長的空間,共同托起社會化養老的基石。編輯: 楊日  (原標題:給“社區托老所”一點成長的空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x79txgm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